“顏回啊,你的這些建議很有道理。但是你對一個想要拉近關系的人講通篇正確的道理,未必有用。”
彼且為嬰兒,亦與之為嬰兒;彼且為無町畦,亦與之為無町畦;彼且為無崖,亦與之為無崖。達之,入于無疵。
他若像個天真的孩子,你就跟他一樣像個無知無識的孩子;
總之就是,看見他,和他在一起,讓他感覺自己是被理解的,然后再循循善誘。
很多時候,你自以為出于好心的建議,在他人眼里卻是一種否定。
前段時間,一條“女子因為吃面崩潰”的視頻在抖音霸屏,引發幾十萬人討論。
面端上來后,女生發現面不僅坨了,還有一股魚腥味,就想去和老板理論。
沒想到男友卻起身,頭也不回往外走,獨留委屈的女生在原地。
隨后,更是在車里和女生大講道理:
“不好吃,我們以后不來這家不就行了?”
“為什么要為一碗15元的面,浪費自己的時間和精力?”
……
有網友評論說:“女生哭的不是面,而是那個拋棄她、質問她,把她推向無理取鬧的對立面,還嫌她丟人的那個人。”
其實,不論是和親人相處,還是和愛人溝通,都不要試圖和他們講太多道理。
奈何妻子硬說馬可以走“目”,因為是千里馬;兵可以倒退,因為是特種兵;車可以斜著走,因為是裝甲車……
那一整天,妻子又是給丈夫做好吃的,又是開開心心地干著各種家務。
這才是伴侶之間的正確展開,懂得用愛去包容和遷就對方。
對愛人來說,你講的道理,你辯的對錯,她未必真就不懂。
電影《囧媽》里,袁泉就對扮演丈夫的徐崢講過一句話:
“你就是太講道理了,你可不可以不講道理,在感情里面講道理就是最大的不講道理。”
真正高情商的人從來不會和伴侶講道理,因為他們知道,萬般說辭,皆比不上一個溫柔的擁抱和一句暖心的安慰。
畢竟,家人需要的是被偏愛時的觸動,而不是被道理包圍的枷鎖。
《商業周刊》創始人金惟純曾經特別喜歡給小女兒講道理。
有一次,女兒準備從桌子上跳下來,他立馬開口想教育孩子。
但是轉念一想,自己小時候不也是如此活潑調皮嗎?那時候自己會希望得到怎樣的教育呢?
又拿了一個雞蛋放在桌子邊上,雞蛋從桌子上滾下來,“啪”一下掉在地上摔碎了,蛋液流了一地。
小女孩立馬露出害怕的表情,連忙告訴爸爸,我再也不想跳了。
金惟純也慢慢明白,原來真正的溝通不是講道理,而是從情感上共鳴,用行動去做示范。
在孩子的眼里,道理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你的尊重和理解。
“關鍵看父母當著孩子做什么,而不是說什么。對孩子說的都沒用,有時還起反作用。”
白巖松說,兒子一回家,看到自己和妻子在看書或者在運動,兒子就會跟著找本書看或者加入運動。
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兒子從小就養成了愛看書和運動的習慣,根本不需要家長嘮叨。
教育家盧梭在《愛彌兒》中提到,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孩子需要的從來不是居高臨下地說教,而是一個主動的、建設性的過程。
看見他們的需求,懂得尊重溝通,學會身體力行,永遠比講道理重要。
媒體人意公子有一個朋友,從來不會從他嘴里聽到什么大道理。
每當意公子心情不好,找朋友聊天時,他總是安靜地傾聽,時不時替意公子罵上兩句。
等意公子心情好了,想通了,煩惱的事情自然就過去了。
朋友說,“我相信你也明白那些道理,比起大道理,那時的你更需要的是傾聽和情緒價值。”
這時,我們在心理層面一個非常重要的需求,就是有人和我們一起應對情緒。
可現實生活中,總有人喜歡以教導者的身份自居,通過講道理來突顯自己的優越感。
你在工作中受了委屈,他們會說落你能力不足,勸誡你努力才有回報;你遇人不淑,他們責備你不識好壞,然后大講所謂的識人技巧……
人在低谷的時候,所有的高談闊論都會變成喋喋不休,而他們想要的不過是一句“我懂你”。
與朋友相處,我們要像太陽一樣發出光和熱,而不是站在高處指指點點。
《論語》中寫道: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如果對方不愿意聽你的忠告,那就不要再勸了,再勸就是自取其辱。
很多時候真的是這樣,即便你的建議是真心實意為對方著想,也難以改變別人的想法,反而給自己增添了許多煩惱。
如果勸說別人,是以犧牲一段關系作為代價,你又何必苦口婆心去勸說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