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最大的內耗是:太著急
作家余華曾說:“精神內耗,說通俗點,就是自己內心的戲太多了。”
人生充滿著變數,我們總在不斷競爭和奔波,永不停息地忙碌著。
其實,日子并沒有這么難,生活的壓力,恰恰是源于自己。
一個人太過急切,往往事與愿違,從而消耗自己,
學會放緩腳步,放松心態,踏實而從容,生活才有深度。
人生太著急,是場內耗
一個人的生活,是隨自己的節奏而動。
生活繁華,而節奏加快,事物更新,欲望便生長。
迫切想要達到自己的高目標,便快步行走,欲速則不達,而難以抵達終點。
屈原是我們深知的一位愛國詩人,可他最終的歸宿不禁令人哀嘆
當時楚國正處于危急時刻,軍隊屢戰屢敗,君主昏庸,國力衰落。
屈原雖出生世家,可自小在民間長大,深諳民間疾苦。
于是,他立馬參與國家的變革,迫切想讓楚國走出泥潭。
他的心急令他亂了陣腳,使得變法并未得到認可,還被免去官職。
在失落與失望之際,他又一次地提出改革建議,急切想讓楚國死而復生。
隨著局勢的進一步惡化,他越發焦躁,心煩意亂。
最終,國未能救,他也抑郁而終。
王陽明曾說:
“日間工夫,覺紛擾則靜坐,覺懶看書則且看書,是亦因病而藥。”
很多時候,人費盡心力,卻求之不得,內心滿是憤懣與失望。
反復以往,日日焦慮不安、精神內耗,感嘆生活之痛,痛斥命運不公。
殊不知,一味的求快,如同拔苗助長,既難達到成效,又傷及了自身。
其實,人的壓力大部分來源于自己,因果循環,咎由自取。
太過焦急,是一場內耗。
精神空虛,內心失落,忘卻了自己的真正心聲,也忽視了生活的美好。
你可以努力,但千萬不要著急。
凡事不必太用力,心靜而安,想開點,看開點,人生總有一條路通向明朗。
一味的心急,諸事不順
《道德經》中告訴我們:“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一個人想要踮起腳尖站在更高處,反而站不穩;想要大跨步向前進時,反而走不遠。
俗世間,事物自有規律,智者順應規則,隨世人變化
做人做事,需一步一印記。
僧格林沁這樣一位優秀的將領在戰場屢屢失誤,最后慘遭斬殺,正是因為他急于作戰,輕敵冒動。
當時,清軍和捻軍作戰輾轉到了河南。
捻軍沒有選擇與之硬碰硬,而是在駐扎軍地,修筑溝壘。
可僧格林沁帶領的清軍沒有絲毫休整,也不固守待援。
在毫無準備之下,他兵分三路火急火燎地發動進攻,結果遭到捻軍從側方偷襲,損失慘重。
而此前,朝廷曾多次告誡僧格林沁不要太過心急,而忙于追擊。
可他仍舊貿然行動,想一擊攻破捻軍.
沒想到捻軍誘敵深入,回馬一槍,將僧格林沁的三千先鋒軍權利殲滅。
《弟子規》有言:“事勿忙,忙多錯。”
事要成,需先謀。
一件事的成功,離不開萬事具備。
貪圖一時之快,就會思慮不周,看不清局勢,辯不明真相。
遇事最忌急于求成,一旦心急,心粗氣浮,便亂了分寸,釀成大禍。
能夠沉著鎮定,不慌不忙,緩緩執行,則事事妥當。
穩住自身,先思后行。
凡事應先多思考,眼光放遠,耳聽八方,在時間中打磨,終能柳暗花明
凡事慢慢來,厚積薄發
王陽明曾說:“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
想要種樹,需滋養根部;想要成才,需錘煉自我。
誠如山峰并不是一步就能登頂,抵達大海盡頭的天際,也需乘風破浪。
一步登天是幻想,循序漸進才是人生常態。
年輕時的曾國藩,可以說是又慢又笨。
一篇文章十遍百遍之后,依舊沒能背下來。
就連闖入他家的小偷都不禁揚言道:“就你這個腦子,還是不要讀書了。”
而曾國藩自知自己并非是聰明人,明白讀書做事不求捷徑,需循序漸進,扎實穩妥。
一句話讀懂了,才接著往下讀;一本書讀完了,才拿出下一本;每日任務完成了,才去睡覺。
而他的仕途之路,從秀才、舉人、進士,步步緊實,從未有投機取巧。
日積月累之下,結出成熟的見解和遠大的見識。
這使他一生出將入相,人生璀璨,功成名就。
誠如曾國藩所說的:“凡事皆用困知勉行工夫,不可求名太驟,求效太捷也。”
沉穩,是一種態度;沉淀,是一種格局。
三年樹一品,十年磨一劍,成人成才需要耗費精力與時日。
人活一世,多積累多沉淀,才能厚積薄發。
若是越想要有所成就,越是急不得。
好比飲茶,大口猛灌雖能解渴,卻會錯過了它的醇厚芬芳。
做人做事,且慢一拍,慢而有為,才是人生的真諦。
找回自己的節奏,行自己的路,越自己的山,經營好當下,才能過得安逸。
畢淑敏曾寫過一句話:“凡是自然的東西都是緩慢的。”
太陽緩緩而升,花兒隨時節而開,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節奏。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花期,我們無需與他人比較,只管走自己的路,綻放自己的花。
享受慢節奏,在不浮不躁,不疾不徐中,讓心靜下來,讓生活得以自在、歡快。
愿你我都能在漫長歲月中,細水長流,緩緩行走,保持一顆平常心,去過更加舒適而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