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說:“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貪婪是一切罪惡的根源,最大的禍害是不知足,最大的災難是貪得無厭。
一個人只有知道滿足而滿足,才會永遠富足。
貪欲多苦,知足長樂,人,不能太貪。
太貪的人,永遠不會快樂
曾聽人說說:“真正的富有,并不是擁有最多的人,而是那些需求最少的人。”
富足是一種心態,和財富地位無關。
內心富足的人,深居陋巷也能自得其樂;內心貧瘠的人,金玉滿堂也不能讓他快樂。
從前,有一個富翁在海邊碰到漁夫,漁夫打魚回來,笑容滿面。
富翁問他:“今天這么開心,打的魚很多嗎?”
漁夫說:“不算多,有時候比今天多很多。”
富翁問:“既然不多,開心什么?”
漁夫說:“因為這些,對我來說已經足夠了,沒有理由不開心。”
富翁不明白,打一天魚換的錢,連自己一頓飯的開銷都不夠,怎么會開心呢?
富翁不明白,幾千塊錢才能讓他開心的饕餮盛宴,在漁夫眼里還不如幾塊錢的豆漿油條。
莊子在《逍遙游》中也告訴我們:真正的快樂并不再于你擁有多少奇珍異寶,而是你能從生活中平凡的事物中發現不平凡的樂趣和智慧。
真正快樂的人,不是擁有一切,是控制自己的欲望。
沒有人可以擁有一切,但人可以學會知足。
太貪的人,最后一無所有
《道德經》說:“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過分貪愛,會導致更大的消耗,一味聚斂,會帶來更大的損失。
學會知足,就不會自取其辱;懂得知止,就不會置身險地,只有這樣才能夠長久。
農夫要買一塊地。
賣地的人說:“太陽下山前,你跑過的土地都給你。”
他拼命地跑,想著土地越大越好,一刻不敢休息。
太陽下山前,他跑了足夠遠,但人卻吐血倒地,不治身亡。
人們把他埋了,圍在他的墳前議論。
有人問:“他到底需要多少土地,竟然跑死了自己。"
有人說:“他現在需要的,只有埋葬他的坑那么大了。”
農夫錯把欲望當成了努力的方向,結果貪到最后,一無所有。
其實,并不是得不到的才最好,真正得到了,也未必會快樂。
學會知足,在適當的時候停下腳步,才能看到沿途的風景,享受美好的生活。
▽
不貪,是一種心態,一種格局,一種智慧,更是一種能力。
李嘉誠教育孩子說:“你和別人合作,如果你拿七分合適,拿八分也合理,那么我們李家只拿六分就可以了。”
一個人最大的富有,是源于內心的富足。
《道德經》中講:“致虛極,守靜篤。”
放下貪婪和物欲,保持一顆淡泊清靜的內心,才會收獲一個美滿的人生。請您轉發分享,弘揚中華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