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結合新冠病毒傳播途徑,思考醫院室內排水系統設計的細節優化,通過減少不必要或者不那么必要的設施,控制排水系統中氣體向室內的返溢,平時可改善衛生間、房間內反味的現象,疫情發生時可切斷排水管道氣體向室內返溢通道。這樣做更加節約投資、便于維護管理、改善室內環境。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流行以來,關于病毒的傳播途徑,已確定的是:接觸傳播、呼吸道傳播。有待進一步研究確定的是:糞—口傳播(消化道傳播)、氣溶膠傳播。
鐘南山、李蘭娟院士團隊近日分別從新冠肺炎患者的糞便樣本中分離出新型冠狀病毒。糞便中的病毒可能散播在空氣中,如恰好吸入,就可能造成感染。這對普通人家居生活來講,影響不大,對隔離區和醫院等場所的病人糞便需要加強管理。患者糞便中存在活的新型冠狀病毒提示我們,新冠病毒傳播可能有新途徑。
如果研究證實存在糞—口傳播(消化道傳播)、氣溶膠傳播,衛生間下水道的氣體外溢應該成為控制的重點。醫院的衛生間將是高危區域。除了用消毒劑、消毒粉進行消毒的次數要增加,從設計角度采取從根本上解決問的措施和辦法,值得我們思考。筆者認為地下室衛生間及集水坑、衛生間的地漏、公共衛生間洗手盆等設計或改造,是當前應考慮優化的細節,避免小細節造成大麻煩。
1、 地下室衛生間及集水坑設計及改造
由于土地資源越來越匱乏,幾乎所有新建醫院都會考慮向地下要空間,地下少則建一層,多則建七層。為方便使用,設計單位在設計時會考慮地下各層設置衛生間。地下衛生間有一個突出的特點——需要設集水坑。糞便污水匯聚到集水坑,通過污水泵,以壓力排水的方式排出室外。而集水坑是平時地下室返味的主要來源:
首先集水坑無法做到完全密封,蓋板周邊、排水立管周邊都是氣體外溢的通道;
其次大便器沖水的瞬間,會使集水坑中空氣形成正壓(坑內空氣壓力高于坑外),導致集水坑內氣體外溢。
所以建議單層地下室不設衛生間,工作人員、就診人員可以就近到地上一層衛生間如廁。多層地下室如果做車庫使用,也盡量不設衛生間,只考慮污洗間。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會給員工和病患造成不便,但可以大大減少投資、便于日常維護管理,從根本上解決地下室下水道返味的問題。更為重要的是杜絕疫情期間集水坑內空氣外溢,切斷有可能的傳播途徑。
2004年,王新為等公開發表《SARS冠狀病毒的抵抗力研究》論文,論文結果顯示冠狀病毒在體外環境中的存活情況隨溫度而異:20℃避光條件下,冠狀病毒在醫院污水、生活污水和脫氯自來水中能存活2天,在糞便中可以存活3天,在生理鹽水中可以存活14天,在尿液中可以存活17天;4℃時,冠狀病毒在上述各種水體中均可以存活14天以上,在糞尿中則可以存活17天以上。所以地下建筑室內集水坑應盡量不設。
對既有建筑的地下集水坑,或者新建多層地下室確需要設衛生間的集水坑如何處理呢?
首先應更換不合格的集水坑蓋板,蓋板要有一定自重、蓋板周邊應有橡膠密封圈且密封嚴密,立管周邊都應有效密封。
為了解決大便器沖水瞬間造成集水坑中正壓的問題,建議集水坑增設通氣管,將集水坑內氣體引到室外排放。
室外排放口應做成U型彎頭向下,減少大風天氣或氣壓變化引起的空氣倒灌(但不能完全避免)。
2、衛生間地漏設置
通常情況下,公共衛生間會在三處設計地漏:洗手臺下、蹲臺下、小便斗附近。絕大部分醫院都引進了物業保潔,使得衛生間清理都比較專業、及時,需要用水沖刷的情況比較罕見。大部分地漏水封內的水分蒸發殆盡,由于水分得不到補充,水封消失;即使沒有蒸發,大便器沖水也容易使設在上游的地漏水封,因管道瞬間形成的負壓被抽走,水封遭到破會;地漏成了管內氣體與室內空氣聯系的通道。而設在大便器下游的地漏(水封消失),在沖水瞬間,又成了管道內正壓氣體排放口。地漏失去了地面排水的功能,卻成了排水管道內氣體外溢的通道,是衛生間返味的主要來源。
糞便中檢測出病毒,并不意味著病毒傳播途徑發生了變化,但對新冠病毒防治需要我們思考,究竟有沒有必要設置地漏,應該在哪些地方設置地漏,以及日常如何維護?
“非典”時期,香港淘大花園下水管道中也曾檢測出SARS病毒,但對SARS是否存在糞—口傳播途徑一直沒有證實。存在“糞-口”“糞-呼吸”的可能性還要進一步研究。但疫情預防相應措施應走在前面,所謂防患于未然。
減少不必要的地漏設置,減少排水管內氣體與室內空氣的連同通道,既可以改善平時的室內環境,疫情發生時也可以降低傳播風險。所以洗手臺下、蹲便臺下地漏應盡量不設地漏。對已有地漏,根據日常實際使用情況,可以采取長期封堵或者臨時封堵措施,疫情期間更應對所有地漏臨時封堵,定時消毒。
3、公共衛生間洗手盆數量的設置
通常公共衛生間前廳都會設計安裝一排或兩排洗手盆,多則六個,少則兩個。過多設計安裝洗手盆,一方面增加投資、占用空間,另一方面增加維護管理難度和保潔工作量,更為重要的是增加了排水管道氣體外溢通道,疫情發生時增加感染風險。與洗手盆相關的氣體外溢通道有三處:洗手盆排水栓、洗手盆溢流口、下水道承口。
連接洗手盆排水栓與下水道承口的短管有金屬波紋管、塑料波紋管,金屬波紋管可以形成比較穩定的S型存水彎或P型型存水彎,但塑料波紋管通常直管連接,導致洗手盆與下水道直接連通,沒有水封,下水道內氣體會通過敞開的排水栓、洗手盆溢流口外溢。
金屬波紋管或塑料波紋管另一端于下水道承口連接處應沿管口做好密封,這一點施工及驗收時往往被省略或忽略,水道內氣體通過該處縫隙外溢,導致平時衛生間或房間返味(大風天氣或氣壓低的天氣尤為明顯),疫情時期更是增加感染風險。
筆者根據所在醫院日常衛生間洗手盆使用情況調查,三個洗手盆同時使用的幾率很低,幾乎為零;門診高峰期一層衛生間兩個洗手盆同時使用頻率約占20—30%,大部分時間是一個洗手盆在使用。因此建議新建醫院減少洗手盆的設計安裝。公共衛生間前廳設計一個成人洗手盆、一個兒童洗手盆、一個拖布池比較合理,門診量較大的醫院可以適當增加一個成人洗手盆。
對已經安裝的洗手盆,疫情防控期間應該對連接洗手盆排水栓和下水道的短管普查一遍:沒有S型存水彎或P型型存水彎、直管連接的塑料波紋管建議更換為金屬波紋管,洗手盆溢流口用玻璃膠密封,連接洗手盆排水的下水道承口周邊用發泡劑或白油灰密封。
總之,醫院公共衛生間的設計應該綜合考慮醫院的特點、防疫的要求,以及使用方便,合理設置,并非越多越好。洗手盆生產企業在出廠時如果能配備溢流口密封塞,也將極大方便用戶。希望設計、產品細節的優化,能夠帶來更便捷、高效、安全的使用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