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為什么要踏青?
踏青又叫春游,古時叫探春、尋春等。清明節祭祖活動往往在郊外進行,人們把祭祖掃墓和郊游踏青結合起來,即追思先人,又健康身心,于是踏青成為清明節的習俗之一。
中國的踏青習俗由來已久,傳說遠在先秦時已形成,也有說始于魏晉。據《晉書》記載:每年春天,人們都要結伴到郊外游春賞景,至唐宋尤盛。據《舊唐書》記載:“大歷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見,踏青春游的習俗早已流行。到了宋代,踏青之風盛行。
“佳節清明桃李笑,雨足郊原草木柔。”清明時節,春暖花開,春和景明,正是人們出戶郊游“勝日尋芳”的好時節,所以國人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習俗。不過,這一習俗的形成最初卻不是因清明節,而是與早于清明的上巳節有關。
所謂上巳,原指三月上旬的一個巳日,舊時風俗因此日臨水祓除不祥,叫做修禊(xì)。另據《宋書·禮志》:“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以巳也。”可知,曹魏以后,上巳節固定為每年的三月三日。
上巳日,古人多到水邊春游祭祀,除災求福,主要是祈求人類的繁衍。這天,已經憋悶了整整一冬的人們紛紛走出家門,集體在水邊舉行儀式,祭祀主管婚姻和生育的神靈。所以,這個時候也是那些多情男女相會求偶的“春宵一刻”。此外,兩個氏族之間也往往借上巳節日在野外相聚,搞些對歌、跳舞的活動,溝通彼此的感情。后來,上巳節演變成郊外踏青游春,水邊宴飲賞春的節日。
由于上巳距寒食、清明皆較近,上巳郊外踏青的習俗便延續到清明節后。你想,誰不喜歡醉身于自然去漫賞無邊的春色呢?所以,清明踏青尋春便成為歷代文人下筆的題材。
實際上,清明踏青的內在意義在于順應時令節氣,陽春三月,生氣始盛,萬物萌生,人們走出屋門,來到野外,積極主動地迎合時氣,以促進自身體內的陽氣流轉,這對身體的健康大有好處。
清明踏青好處多多
改善血液循環。清明時節,氣溫轉暖,郊野春游,做些輕微活動,可以增強下肢肌肉和筋鍵的活力,靈活百骸,使氣血運轉,冠狀動脈血循環得到改善,是強心最佳法。
按摩人體臟器。清明時節,芳草萋萋,心戀崎嶇,信步閑游,全身都會受到震蕩,這種震蕩可以防止血管壁出現沉淀物,加速里面渣滓的散退;有節奏的步行,低頻、適度的顫動,對內臟器官更能起到按摩的作用。
調整人體代謝。清明時節,春和景明,大地綠遍,空氣新鮮,陽光充足,大氣中的“長壽素”——陰離子較多,是調整人體代謝的天然“藥物”,更是治療精神緊張的理想“解毒劑”。